弘一法师:佛与情的选择,我从未犹豫过
佛与情在别人那里是两难,但弘一法师却从未有过犹疑。他一生放荡不羁,前半生风流后半生为僧。他原名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人称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
然而在李叔同作出如此无情抉择的背后,一纸他在正式出家前,写给诚子的告别书,却让人们看到了他无情之外的有情一面。 弘一大师所绘十八罗汉 这份告别书写于他正式出家的前两周。
史上唯一的全才高僧弘一法师因为抛妻弃子一直后悔不已,而他的这种行为也让后世所诟病。弘一法师是一个集诗词,歌赋,书画,戏曲等等集一身的男人,这样一个全才的男人却因为对当时社会的无奈而最终选择成为了一名和尚。
李叔同对佛教和佛学有何贡献
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大师,他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他 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入佛初期,弘一大师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
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年轻时学习绘画和音乐,并留学日本,在音乐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这当然是因为他努力学习,刻苦追求艺术,才能取得这些成就。李叔同先生中年以后开始学习佛教,他认识到佛经就是最高真理之后,就毅然出家,法名弘一。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佛学: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李叔同的成就: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
读懂了李叔同,你就读懂了人生
1、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弘一法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绿芽,很纳闷,便对法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2、清光绪六年,李叔同降生于天津一个富足的盐商之家。 由于家境优渥,父亲李世珍更是清朝的进士,所以李叔同自小便享有锦衣玉食的生活。 少年时期的李叔同走马章台,厮磨金粉,茶楼酒馆消遣,风月场中寄情。 在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但其实,李叔同的内心是孤独而苦闷的。
3、当他是李叔同时,他做每一件事都并不尽全力,用差不多三四分力气,又常常半途而废。只是这更多也许是时代造就的原因。看上去像断离红尘,抛万千劫,实际上,他的道念并不坚固。此生无归家之意,不敢再回天津是其中之一。
4、李叔同对人生的理解有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境界,一般市井俗民对生活的要求是第一层次物质生活;而再者层次高一些的是精神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人生的第三层境界,对人生提出的诸问题进行思考。李叔同就是能达到人生第三层境界的极少数人之一。他选择佛门胜地这个安静的环境中好好思考一些问题。
李叔同在佛学上的成就(地位)
1、李叔同的成就: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
2、李叔同出家之后,法号“弘一法师”,他弘扬佛教律宗,对律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3、在中年时期,李叔同选择了出家为僧,法名弘一。他在佛学研究中获得了深厚的造诣,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佛学大师。他的这一转变,使得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多彩。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1、李叔同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想要尝试,所以选择了出家。1916年,37岁的李叔同因看到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所以生出了入山断食的想法。在这年冬天,李叔同进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
2、原因如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叔同最终皈依佛门,跟他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天津李家是一个大家族,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娶了好几房姨太太,他的生母王氏是二姨太。为了给自己驱除病魔。
3、原因 李叔同后来在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讲到,自己出家的远因,便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近因,则是西湖周边的佛教氛围。李叔同出家并非一时起心动念。他正式剃度的时间是1918年8月19日,这一年李叔同不过39岁,而早在一年前,李叔同就曾在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寺中暂住。
4、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归纳:现实不如意、对佛教的向往。现实不如意 之前就说他在学校任职,他当过图案教员、音乐教员,在杂志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涉及得很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等,他的才能和学识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是他工作不顺心,才想到出家,可能性不大。
5、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还要从他的好友和同事夏丏尊和虎跑断食的经历说起。 李叔同比夏丏尊长六岁。他俩气味相投、情同手足。李叔同比之于夏丏尊多少显得豁然,而夏丏尊比之于李叔同又多少显得老成,所以,他俩几乎没有什么年龄上的隔阂。
6、李叔同因为杂志上面介绍断食可以修身养性,所以为了尝试断食而出家,弘一法师的故事有: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弘一大师:佛说人生是苦,苦究竟是什么意思
1、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2、佛家以此七苦说明人生之苦,提示众生修行,以期来世得乐。弘一法师开示,佛说人生是苦,因一切无常,变化不居,喜乐不永久,故人生本质为苦。如身体健康、财富、权势等,皆不持久,变化无常,当变化时,苦痛便至。故佛教倡导观照人生之苦,进而寻求解脱之道。
3、弘一法师常常书写《华严经》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句。这是他行菩萨道的心愿。众生之苦是「娑婆世界」的客观现实。菩萨见众生苦便生大悲愿,慈悲是根本,悲心出智慧。悲心坚定,能消业障,增福慧。这是因苦而生的,而悲愿是聚合了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
4、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死苦。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5、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
6、众生皆苦 是“佛教四谛”中的“苦谛”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转载请注明: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感悟评价 » 李叔同说佛体会,听李叔同讲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